营销管理|领导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日期:2016-05-26     来源:建材之家    作者:五金之家    浏览:134    评论:0    
核心提示:中国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历史上能当得起“三不朽”的人物并不多,以过去这一千年而言,宋朝的范仲淹、明朝的王阳明、清朝的曾国藩,算是屈指可数的典范。假如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9)几乎可以说是明朝三百年最伟大的人物了。王阳明小时有神童之誉,但他认为读书登第并非头等大事,只有成为圣人才是做人的头等大事

工程管理|项目代建对监理机构履行监理义务的管理监督规定有哪些?

推荐简介:项目代建对监理机构履行监理义务的管理监督规定有哪些? 1、督促项目监理机构公正地维护业主合法权益; 2、督促工程监理单位按合同约定派驻足够的人员从事监理工作; 3、未经业主同意,不得泄露与本工程、合同业务有关的保密资料和各方申明的秘密; 4、督促项目监理机构妥善保管业主提供使用的设施物品,并在监理工作完成或中止时归还业主; 5、监督项目监理机构中的监理人员不得接受委托监理合同约定以外的与监理工作有......
建材之家讯:中国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历史上能当得起“三不朽”的人物并不多,以过去这一千年而言,宋朝的范仲淹、明朝的王阳明、清朝的曾国藩,算是屈指可数的典范。假如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9)几乎可以说是明朝三百年最伟大的人物了。

王阳明小时有神童之誉,但他认为读书登第并非头等大事,只有成为圣人才是做人的头等大事。25岁那年他赴京应试未中,却只淡淡地告诉友人“人皆以不及第为耻,吾独以不及第而动心为耻”。说明他已经超脱了世俗的功名观念,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价值体系。

28岁中进士后,王阳明步入仕途,并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33岁时担任兵部主事(大约相当于今日国防部的一个司长)。两年后新皇帝武宗即位,重用宦官刘谨,把戴铣等21人送进大牢。王阳明上疏声援戴铣,却惨被廷仗四十,打得皮开肉绽,再被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招待站站长),手下仅有管理员1人,马23匹。1508年春三月,历经九死一生的王阳明到达龙场。当时的龙场“万山丛棘,蛇兽出没,瘴疠相侵,苗彝杂居”,连个住处也没有,只好在龙岗山腰的东洞“就石穴居之”,并题写“阳明小洞天”于洞口,这便是“阳明洞”的由来。

在经常绝粮断炊的困窘中,阳明恬淡自适,潜心研究易经,得悟格物致知之理,并提出“知行合一”说和朱熹的“知先行后”说相抗衡,而且在明末传到日本,形成了德川时期十分流行的“阳明学”,对后来的明治维新有很大影响。我们在阳明洞口看到光绪年间四个来访日本人的题字,表达了他们对王阳明的敬仰。

但中国人对“知行合一”反而不那么重视,而且有不少误解。例如孙中山,为了革命的需要,还专门写了一本小书《知难行易》来加以批驳。由于中文一字多用,要辨清所谓“知先行后”、“行而后知”、“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等论题,必须要先从“知”、“行”和上下文的关系来判定文意,才能进一步讨论,否则许多争议都是牛头不对马嘴。例如孙中山《知难行易》中的“知”指的是“知识系统”,和一般人“知易行难”所指的“听到了”的知明显不同。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知”与“行”的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明朝大儒王阳明临终前说的一句话。望文生义,我就不多解释。但文字之外的寓意是什么?我说到,并做到了,问心无愧——这才是核心。王阳明毕生倡导“知行合一”,说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现在的理解就是人要有鸿鹄之志,但必须脚踏实地的实践。反观企业领导的生存现状,理论不能结合实践是一硬伤。

知与行,经常像河的两岸,各行其是。空有知识或只懂行动,都没法创造价值,不论个人或组织都服膺这样的道理。知行合一!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了解到,很多学员也看一些励志书或者讲大道理的文章后,但最令人苦恼的就是这句——“讲的很有道理,但做起来很难”,之后再好的道理也没用,道理也就白讲了。前段时间,看了巴尔塔沙·葛拉西安的《智慧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不光要知其“理”,还要知其“用”。为与不为皆存乎一心!知道一定要做到么?“不一定”。

关于知行合一,我们先谈谈“知”——苏东坡写过一篇《喻日》: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以为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故。“太阳”这个如此简单的具体事物认识起来就这么难,那么抽象的道理认识起来就更是不容易了,这说明人的认“知”是多么不容易呀。

下面我要说“知行合一”的另一半“行”的重要性:知来自于行,知的目的在于行。一个北方人想学游泳,就向善于游泳的一个南方人请教,但是无论这个南方人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教他,北方人甚至把游泳的诀窍背的滚瓜烂熟,只要北方人不下水,他是没法学会游泳的。“知痛必有自痛方知痛,知寒必有自寒方知寒,知行不可分”。还是说孝敬父母的问题,如果你平时没有时间陪陪父母,说明你现在是不知道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只有在父母去世后你也许会有所感悟,甚至只有到了你到了老年,你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才真正有“知”,可惜那时已经晚了。

在中国的文化中,往往是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做到。而如果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对于企业管理也是同样,知行合一应当成为中国知识型企业的新商业伦理。在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看来,“知行合一”的价值,“甚至已经超越了单个企业的管理,变成一个新的商业伦理,它创造了整个互联网经济,对未来的年轻人而言将更为有效。

美国人善于创造概念与理论,是知的典型,所以美国向外输出知识。日本人善于做事,非常实干,是行的典型,所以日本更多地是向外输出有形产品。我们国人讲究的是知行合一,可是做的不好:在知的方面,我们知道很多,因为我们一直在引进知识(经济学家胡鞍钢2003年指出我国现阶段处于引进知识的阶段),学习引进的知识,跟着别人转。

学来的东西,遇到国情、企情便水土不服,或藉口水土不服,转而继续引进新的知识,继续学习,如此形成了一个不良的循环。其结果是,让更多的人停在知的层面而行动不力。换言之,我们知道很多,却又创造不了很多可以向外输出的东西。日本企业很骄傲地说:“知不等于会”。确实,他们可能知道得并不很多,但是他们做得确实好。连美国的管理大师们也惊叹于此。

回顾我培训过的领导层学员达数万人,他们在接受我培训之前也大都经过多次的管理培训。我在培训过程中,让他们结合曾经学过的某个具体的管理知识(工具或方法)与自己的管理实践谈谈心得体会,大部分学员的回答是“还没实践过”。管理是讲究成本的,一味求多,学到那么多知识却不用。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对公司而言,是浪费,对领导者本人而言也是浪费,浪费时间,精力与体力。

知者多喜于学而惮于行,行者常碌于为而讷于知,唯具使命者方能知行合一。作为培训师,在知的基础上,我要求自己做到抓一切机会去实践、体验、感悟自己所要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当我在公司做营销总监、策划总监的时候,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绩,也是将知道的一些知识适当运用的结果。所以我想,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务须做到知行合一,降低学习的成本,提升自己的修养,同时给下属做一个知行合一的表率。

每次,我提及周边哪个人又毅然地辞职创业,或者远走他乡追寻理想,都会被别人浇冷水:他是成功了,可是又有多少人也这么做了却没有成功的呢?我的逻辑是:有想法,去实践,至少有实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最最重要的。而很多人的逻辑则是:没有必胜的把握就冒失行动,会比原地不动输得更惨。这两种逻辑都没错。问题在于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是稳定,还是生命的激情?我有个前同事先是辞了职开了贸易公司挣了不少钱。

最近听说他卖掉了挣来的两幢房子去实现自己的心理工作室的理想,结果赔得血本无归,如今又回到了当年辞职时的原点——甚至还不如当年,辞职时毕竟他还有点积蓄。但我坚信经过这次打击,他会更成熟,而他有创意的生命力则会引导他最终走向辉煌。即使到最后,他依然没折腾出什么来,至少他可以问心无愧地写个墓志铭:想做的事,我都做了。这比浑浑噩噩过了一辈子安稳日子更值得尊敬。此外,在企业调研与咨询的过程中,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了解到,业界内经常能听到XXX职业经理是理论家,但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等等。更有众多资方老板为之痛心疾首,自此拒绝引用职业经理人。

原因很明白,个别企业领导说的多,做的少,或者说的和做的不一样,更有甚者光说不练。其实,这样例子不在少数。这里有我国目前企业领导生存环境不成熟的原因,但可以肯定,更多的是我们经理人自身的问题。在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看来,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在解决:

一是要有使命感。

仅仅是为了一份工作,一份薪资。是否专业对口,是否业务熟悉,是否对企业文化认同,是否对老板风格接受……都无从谈起。更多的是抱着“骑着驴找驴”的态度,工作如何能做好?范仲淹“先天下是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使命,应该成为我们作为企业领导的楷模。

二是要有责任感。不敢(不能)承担资方老板或组织授予的权利去行使职责,遇事搪塞推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尤其是在重大运营决策上,意见模糊,举棋不定,贻误战机不说,导致团队人心涣散。更有甚者,视企业内忧外患于不顾,只知道粉饰太平,糊弄资方老板。当问题暴露,岂只是走人的问题,供职的企业濒临倒闭也不是什么新闻。有道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既然选择了经理人这条从业之路就要义无返顾于我们对责任的恪首。

三是要有坚定的意志。但凡一名职业经理人,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念,不达目的势不罢休。坚定而旺盛的意志,是成功的一半。这个世界一切皆有可能,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注定要失败。方法永远比困难多,前提是我们一定要有超常的意志来审视困难。很多企业领导失败在自己的意志,缺乏持久的耐力,浅尝辄止,在压力面前选择退缩,其实这是资方最大损失的。

总之,在中国的文化中,往往是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做到。而如果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对于企业管理也是同样,知行合一应当成为中国知识型企业的新商业伦理。知行合一很难,但作为企业领导的我们,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坚持做到知行合一!

建材之家是聚集全国各大家居建材市场供应商于一体的建材O2O模式家装电商互联导购平台,专注于建材+互联网+AR全景的新零售应用场景建设,为消费者提供线下家装中各种家居,建材,装修,装饰材料的线上大家居导购服务,欢迎登陆http://wap.jc68.com/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和观点为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规内容请联系QQ:275171283 删除!
 
打赏
 
更多>文章标签:装修
更多>同类全景动态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更多...
点击排行更多...
全景商机更多...
全景圈更多...
最新视频更多...
推荐产品更多...
暖气头条 | 地板之家 | 石材之家 | 环保之家 | 石材头条 | 灯饰头条 | 防水头条 | 装修之家 | 家装头条 | 电气头条 | 老姚之家 | 灯饰之家 | 电气之家 | 全景头条 | 照明之家 | 防水之家 | 防盗之家 | 区快洞察 | 天津建材 | 北京建材 | 上海建材 | 重庆建材 | 广州建材 | 韶关建材 | 云浮建材 | 中山建材 | 清远建材 | 阳江建材 | 河源建材 | 汕尾建材 | 梅州建材 | 肇庆建材 | 茂名建材 | 湛江建材 | 江门建材 | 珠海建材 | 汕头建材 | 潮州建材 | 揭阳建材 |
建材 | 建材之家 | 社区中心 | 关于我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sitemap | 粤ICP备17099897-1号
(c)2015-2018 Bybc.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全景头条